
地表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,其质量直接影响饮用水安全、农业灌溉和生物多样性。我国《水污染防治法》和《“十四五”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方案》均要求加强水质自动监测能力,推动从人工采样向智能化、实时化监测转型。传统监测方式依赖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,存在时效性差、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,而在线监测仪可实现分钟级数据更新,大幅提升监管效率。
现代地表水在线监测仪通常采用多传感器集成和物联网(IoT)技术,主要检测参数包括pH、溶解氧(DO)、浊度、电导率、温度等;COD(化学需氧量)、氨氮(NH₃-N)、总磷(TP)、总氮(TN);重金属(如铅、镉)、藻毒素等。
核心技术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COD检测,通过特定波长紫外光测量有机物吸光度;化学比色法如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,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;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溶解氧、pH等指标的实时测量。 此外,监测仪通常配备自动采样、清洗和校准功能,减少人工干预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浮标式监测站可长期部署在开放水域,实时跟踪水质变化。例如,重庆两江新区采用小型自动监测系统,对白云湖水库的氨氮、总磷等指标进行无人值守监测,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环保平台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。监测站可部署在自来水厂取水口,确保原水安全。福建蕉城区的官昌水库监测站可每4小时自动采样分析,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,保障饮用水安全。在电镀、化工等企业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仪,可实时监控COD、氨氮等指标,防止超标排放。部分系统还支持污染溯源,帮助环保部门精准执法。
地表水在线监测仪正从单一检测设备升级为“感知-分析-决策”一体化的智能平台,推动水环境治理向精细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它将在生态保护、智慧水务和应急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,为绿水青山筑牢科技防线。
评论 ()